最近,一场看似隔空对话的军事演习,让太平洋的紧张气氛陡然升级。一边是美国,携手十八个盟友,从印度洋直到太平洋珊瑚海,布下了长达六千五百公里的“护身军刀”军演阵势。
几乎就在同一时刻,中俄两国海军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外海,针锋相对地拉开了“中俄海上联合”演习的序幕。这次演练,重点涵盖了防空反导、反潜及救援等关键科目。
然而,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回应。这场跨越大洋的“你来我往”,其根源可追溯到三年前,一份远在中东签署的二十五年经济协议。为何太平洋上的硝烟,要从一份经济协议中探寻线索?
战略部署,经济先行
2021年3月,中国与伊朗正式签署了一份全面合作协议。这份长达二十五年的约定,覆盖了能源、基建、科技等多个领域,对中伊两国意义重大。
协议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,也为饱受制裁的伊朗经济注入了活力,带来了急需的资金和技术。数据显示,2020年,中伊贸易额高达二百亿美元,占伊朗对外贸易总额的三成。
这份本应互利共赢的合作,却迅速激起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强烈反应。美方公开谴责中伊合作,称其为“邪恶轴心”的延伸,并立即加强了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。
制裁之下,伊朗的石油出口量从每日二百五十万桶骤降至不足五十万桶,相关中国企业也因此受到波及。美国此次主导的“护身军刀”演习,无疑是对中国及相关方的军事施压。
小小的火花,足以引燃大片枯草。中俄选择在此时举行联合军演,其深层逻辑不言而喻:这是向外界表明,他们有能力也有决心,保护自身的核心经济利益与重要战略伙伴。
背靠背,共同御敌
中俄两国近年来的紧密协作,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基于共同的外部压力。这种压力,首先体现在彼此面临的直接军事威胁。例如,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“堤丰”导弹系统,对中国沿海构成了新的挑战。
同时,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,也持续面对西方导弹的袭击。相似的威胁感知,促使中俄“海上联合”演习将“防空反导”列为首要科目,这既是技术层面的协同,更是战略层面的共同回应。
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已明确表态,公开支持中伊合作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。他强调,俄罗斯将坚定与中国站在一起,共同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。
在能源领域,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在2020年已达八千四百万吨,占据其总出口量的百分之十五以上。这不仅是能源供给,更是两国深度战略互信与经济依存的体现。
命门敞开,信任为基
此次中俄联合演习中,一个细节备受关注:俄罗斯海军的“别洛乌索夫”号潜艇救生船,与中国海军潜艇进行了模拟舱口对接演练。潜艇的救援舱口,在军事上被视为“命门”。
向伙伴开放这一高度敏感的部位,意味着将最脆弱的一面托付给对方,这在全球军事合作中,无疑是衡量战略互信的“黄金标准”。它超越了单纯的利益捆绑,昭示着一种深层次的“生死相托”。
演习结束后,中俄舰队并未各自返航,而是径直开启了第六次联合海上巡航,目的地是太平洋深处。这不仅仅是一次行动,更是两国合作常态化、机制化的最新标志。
这种无缝衔接,展现了双方长期磨合后的默契与协同,也传递出其合作已在经历考验后,步入一个更高级别的阶段。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此前已表示,中俄联合演习和巡航皆为年度计划内安排。
结语
至此,答案呼之欲出。太平洋的军事对峙,为何其根源要追溯至中东的一份经济协议?因为从能源安全到地缘战略,从经济合作到军事协同,中、俄、伊三方之间的互动,已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链条。
“别洛乌索夫”号潜艇救生船的舱口对接,不仅是中俄深度信任的缩影,更像是普京对中方核心利益的无声背书。它向外界清晰表明,任何试图通过单一领域的制裁或威慑来压垮其中一方的策略,都将面临一个多领域、多伙伴联动的系统性反制。世界格局不再是单极主导的棋盘。当某些国家热衷于“拉群”围堵时,新的战略组合也正在形成。这场发轫于经济、彰显于军事的全球博弈,正预示着一个多极化世界中,各国之间“抱团”求存、谋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。
宏赢策略-配资的好处-炒股配资行情-专业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