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,战火不断,硝烟弥漫。历史上的“战国七雄”中,最终能够笑到最后的,唯有强大的秦国。这个时代虽然充满残酷的争霸,却也涌现出无数勇猛的将领,王翦便是其中最杰出的秦国名将之一,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臣。然而,王翦在战场上虽勇猛无比,却有一个让秦始皇既头疼又无奈的“恶习”,每当发生,秦始皇都只能忍耐着心中的痛楚,默默接受。
据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记载,王翦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军功闻名的地主家庭,从小就对兵法抱有浓厚兴趣,且早早立下了从军的志向。二十岁那年,他正式踏入军旅生涯,然而初期的他并非一帆风顺。最开始,他只是受到了秦军名将白起的青睐,被选为身边亲兵,经过不断磨练才逐步晋升为将军。可惜的是,王翦“跟错了人”,白起最终被秦昭王赐死,让他也尝到了权谋残酷的一面。
展开剩余86%公元前251年,秦昭王驾崩,继任的是安国君。然而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,旋即被庄襄王继承皇位,但他的统治同样只有短短三年。紧接着,嬴政继位,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的统一六国的伟业。王翦在平定公子成矫叛乱时立下赫赫战功,逐渐被秦王政重用。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越贡献,成为秦王统一六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纵观整个战国时期,真正实力强大的大国屈指可数,主要是秦国和楚国。其他诸侯国名存实亡,实力范围甚至比不过一个小郡。秦国迅速崛起,绝不仅仅靠军队在外厮杀,更关键的是依托一系列深刻的改革。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,到了秦昭王时期,名将白起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,使其他六国纷纷陷入被动。嬴政登基后,秦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统一基础,统一大业近在咫尺。
嬴政继位后迅速制定战略规划,在政治和外交上采纳李斯提出的“远交近攻”策略,逐步瓦解六国联盟,同时通过重金收买对方间谍,进行内应破坏。而在军事方面,秦王政明确把王翦定为核心统帅。经过多年征战,王翦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,与白起、李牧、廉颇并称“战国四大名将”。凭借这些功绩,王翦获得秦王政的信任与赏识,生活也随之殷实富足。
不过,作为秦国军队的核心统帅,王翦与嬴政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。那时,除了秦国外,真正有竞争力的只有齐国和楚国。王翦率领20万精兵北上征战,经过数次激烈战斗,秦王政不断给予丰厚赏赐,军中士气高涨。然而,身为统帅的王翦却渐渐感到前路险阻重重,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,但对未来局势心存忧虑。
面对父亲的愁容,儿子王贲不解地问道:“父亲立下大功,深得国王信任,为什么只有您忧心忡忡,而大家都欢喜呢?”王翦坦言:“秦王虽重用我,但终究只能与他共患难,难与其共享荣华。我带着几十万大军在外,他怎能安心?那些赏赐表面安慰,实则是他的猜忌。”这番话让王贲体会到父亲的深沉和对权力的警惕。王翦还不禁忆起白起的悲惨结局,叹道:“但愿我不重蹈覆辙。”
嬴政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。伐燕战争一结束,他便想尽量减少对王翦的依赖,借口大将军年事已高,需退居幕后休息。然而,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大挑战,秦国无人能替代王翦的指挥。公元前225年,嬴政召开军议,讨论进攻楚国的兵力问题。年轻将军李信自信提出需要20万兵力,嬴政对其年轻气盛心存疑虑,便询问王翦的意见。老将回答称:“攻楚需60万兵力。”这一数字远超嬴政预期,也使他对王翦的锐气心存怀疑。
结果,李信率20万军队出征楚国惨遭失败,王翦的判断完全正确。嬴政因此备受打击,更加痛恨楚国。眼下,除了王翦,几乎没人能肩负起败军重整的重任。王翦早已称病归隐,深知“伴君如伴虎”,白起的悲剧犹在眼前。嬴政多次恳请他复出,甚至搬出“先王”的威望,才令王翦不得不重新接手,但他仍坚持必须“60万人,一个也不能少”。
嬴政随后在全国大规模征兵,凑齐了所需兵力,令王翦手握重兵。王翦对此也充满疑虑——全秦国最精锐的兵力都在自己手中,嬴政真的会放心吗?于是,他养成了在战场上频繁索求赏赐的习惯。出征前,王翦从袖中取出一份请求赏赐的名单,呈给嬴政,名单上写满了咸阳城附近的田地和房舍。他坦言:“虽为大王立下战功,未曾封侯,借此机会多求些良田宅第,为子孙安置根基。”此举仅是他“贪财”行为的开始。
军队刚出发,王翦便再次向嬴政请求增加赏赐,因为他心知这60万大军是秦国的全部军事力量,必须多次表达自己的意志,才能赢得秦王的完全信任。嬴政对军费开支十分谨慎,王翦频频索求赏赐确实令他感到不耐,但也明白这正显示了王翦“落叶归根”的心态——即使钱财多寡无关紧要,只要秦国的地位稳固,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。
史书记载,王翦曾五次派使者向秦王索要赏赐。秦始皇心情复杂,王翦的老部将们也劝他适可而止,不要总想着为后代谋财,但王翦毫不理会。他带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。楚王命项燕统领四十万军力抵御。项燕在击败李信后士气大振,不愿仓促交战。王翦知情后采取谨慎策略,避免主动进攻,除非被动反击,其余时间则与士兵同吃同住,鼓舞士气。
一年多后,项燕误以为秦军无心进攻,准备放松警惕东返。然而王翦乘虚而入,率军猛攻,楚军措手不及,主力溃败,退向江浙地区。王翦命李信率队过汉水下长沙,他则顺江追击,誓要将楚军一网打尽。楚国的覆灭,为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扫清了所有障碍。
战事结束后,王翦第一时间交还兵权,归隐田园,不再干预政治军事。他深知权力险恶,明白秦王虽想让王家子孙世代为将,他却坚决反对孙子从军,说:“我家已有三人为将,杀戮太多,现今天下已太平,投军非上策。”虽有人认为王翦此举多余,但这正显示了老将军的远见。在战国,能够善终的将军凤毛麟角。白起被赐死,李牧遭赵王杀害,韩信被吕后处斩,卫青晚年郁郁不得志,而王翦则以虎猛的战斗力和猫般的政治手腕,成功避开了权谋的陷阱。
特别是在战国历史上,王翦不仅军事实力强悍,他在政治上的老练与谨慎同样值得深究。军事成就决定了他的功绩大小,而政治智慧则决定了他能安然度过岁月,善终而归,这与白起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。王翦的孙子王离未能听从劝告,仍投军旅,结果不敌项羽,被其斩杀。巧合的是,项羽正是项燕的孙子,两家世仇延续至此。
总而言之,王翦的一生既是战场上的猛虎,也是权谋中的老狐狸。他善用策略维护自身安全,最终实现善终,成为战国时代少有的明智将领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宏赢策略-配资的好处-炒股配资行情-专业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